LY_T 2382-2014 应力波无损测试锯材动态弹性模量方法

ID

BB0603D4F87A4616BEFE87D5E6306958

文件大小(MB)

0.55

页数:

7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8-14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79.060,B 69,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2382—2014,应カ波无损测试锯材动态弹性模量方法,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of lumber using stress wave,2014-08-21 发布2014-12-01 实施,国家林业局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应カ波无损测试锯材动态弹性模量方法,LY/T 2382—2014,*,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网址 www.spc.net.cn,总编室:(010)64275323 发行中心:(010)51780235,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880X1230 1/16 印张0.5 字数8千字,2015年1月第一版 2015年1月第一次印刷,廿号:155066 2-,27695 定价 14.00 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員010)68510107,LY/T 2382—2014,-A,X I -A—,刖 百,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全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结构用木材分技术委员会(SAC/TC41/SC 4)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苏州盛家生态住宅制造有限公司、博亿森,房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满洲里联众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根河市根林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海宾、罗彬、殷亚方、张训亚、徐伟涛、钟永、陈勇平、梁善庆、李有琪、王永军、,王永兵、张斌、刘玉贵、吴松涛,I,LY/T 2382—2014,应力波无损测试锯材动态弹性模量方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应力波无损测试锯材动态弹性模量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锯材动态弹性模量的检测和评估,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31本材含水率测定方法,GB/T 1933本材密度测定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应カ波 stress wave,在固体介质中质点应カ和应变状态的变化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之为应カ波,3.2,应カ波无损测试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by stress wave,在不破坏材料外观及属性的前提下,通过测定应カ波在待检材料中的传播速度或其他参数,来评价,材料性能的方法,3.3,动态弹性模丒 dynamic modulus of elasticity,使用振动或声频等动态方法测定得到的弹性模量,4测试原理,在锯材的一端,与长度方向呈一定角度敲击激发器产生应力波,在另一端的接收器拾取振动信号获,得应カ波的传播时间。依据应カ波的传播速度和锯材的密度计算锯材的动态弹性模量,5测定系统与工具,5.1 应カ波测定系统,主要由激发器、接收器与信号分析处理器组成,测量精度±3 ks。激发器和接受,器最前端的横截面积应不大于1 mn?,5.2 含水率测定仪,测量精度±2%,5.3 游标卡尺,测量精度0.02 mm,5.4 卷尺,测量精度1mm,5.5 台秤,测量精度lg.,1,LY/T 2382—2014,6测试试件,6.1 试件应为矩形截面锯材,试件截面形状和尺寸在整个试件长度方向上应保持一致。截面最小尺寸,应不小于20 mm。试件长度应不小于1 mo,6.2 试件含水率应不大于25%。试件含水率按照GB/T 1931进行测试,试件应随机抽取,且不少于,5个,7测试步骤,7.1 参照GB/T 1933测定试件气干密度。密度试件尺寸等同于待测锯材的实际尺寸。用台秤称出试,件的质量,精确到1 g;用卷尺测定试件的长度,精确到1 mm;用游标卡尺测定试件的宽度和厚度,精确,到 0.02 mm0,7.2 使用支撵件将试件两端托起,试件底端与单个支撑件的接触面积应不大于试件下表面积的5%,7.3 将激发器从试件上表面嵌入试件一端,深度应不小于1 cm。激发器与试件上表面的接触点距离,其最近端面应不大于50 mm。激发器与试件之间的夹角应不大于60°且不小于30°,宜为45°,7.4 将接收器以同样方式嵌入试件另一端。嵌入方向与激发器相对且在同一轴面上,7.5 采用卷尺测鼠激发器在试件上表面的接触点与接收器在试件上表面的接触点之间的直线距离L,精确到1 mm,7.6 将激发器和接收器连接到信号分析处理器,采用小锤沿激发器前端的嵌入方向匀カ快速敲击激发,器的顶部,记录应カ波从激发器传播至接收器的时间,如图1所示,7.7 取三次连续且相差不超过3 Ms的测试值为记录值,记录值的平均值为最后的时间计算值。,精确,到1附,7.8 将上述所有现场测量数据与计算数据记录在附录A中,接收器,图1测试示意图,8结果表示,8.1 应カ波传播速度V计算,根据式(1)计算应力波传播速度V:,V = (L/r) X 106 (1 ),2,LY/T 2382—2014,式中:,V ——传播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L —激发器与接收器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t ——传播时间,单位为微秒Ws),8.……

……